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
扩展资料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1、大力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个庞大的全民工程、社会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动。环境和生态由无数小分子构成,不光是政府、企业、投资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
没有文明的公民,就没有文明的生态;没有文明的生态也就没有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行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公众为主体推动生活方式转变。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2、从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能减排。首先要重视和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要严格市场主体责任与权益。生态环境治理必须下狠手、下猛药,企业要把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成本体系,公众要有监督意识和反映的渠道。
其次要积极培育节能减排交易市场,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第三要加快燃料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税和环境税改革。第四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对排污的外部性问题要严格采取收税收费办法。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对能耗污染的知情权。
二是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妥善处理各功能区利益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方,生态收益和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不能把落后产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还要加强农村与城镇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要同步推进。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在国家发展规划中,要把地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权益,把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义为生态补偿,把地区对生态下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人类的影响定义为生态输出,把扣除生态补偿和生态输出后的生态权益定义为生态成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要承上启下,统筹兼顾。
四是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化监督奖惩力度。要把人均GDP与单位生产成本、生态成本CDP的比值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考核指标。指标要以人口统计、生态输出能力评估和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查为基础,调整。
同时,还要尽快形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同承担责任但又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目标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分别采用不同指标考核,要给欠发达地区发展权;要明确考核对象,明确责任主体。
其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重点考核其领导决策和监管责任,突破红线应当一票否决;要硬化企业和法人社团的主体责任、考核及实施的责任;要推动落实公民消费者自律的责任和监督责任。最后,考核的信息结果要公开,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新闻媒体可以有更大作为。
五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永续发展。
要合理利用司法资源,借助法律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法规重新修订,创设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
3、加强社会建设,充分引导、动员、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广泛参与成为一项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动。
要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民间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才会有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