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红英(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贡献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要准确把握这条道路所具有的独特秉性和创新品质。
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能够开创并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不仅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重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反思历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注重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注重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和本土特殊国情的有机结合。这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全新现代化理论,坚持多元现代化立场,从世界多文明中心看现代化进程,认同现代化不分国家所具有的理性、进步和解放的共同内核,以及实现现代化模式的多元化和开放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始终坚持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少数阶层、少数利益集团的现代化。正是在这个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向世界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巨大魅力,同时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始终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而且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贡献,它带给世界其他国家的最重要智慧性启迪就是,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具有普适性,中国道路是一条充满生机和前途的人类现代化文明发展之路。
现代化路径的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创,走的是一条极不平凡的强国探索之路,谱写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国独特的历史延续性、现实规定性和未来开拓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原创性和先进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摆脱民族被欺凌、人民被压迫的凄惨命运,纷纷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之中,但终因现代化方案的简单化和舶来版而流于失败。不论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变法图强”,还是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皇权建立起的共和体制,都因为改革方案的偏颇化、局部化和过度化而被历史和实践所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后发超越性和前瞻反思性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和民族气魄的创新求索型现代化康庄大道。从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到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建设布局初具轮廓。改革开放以来,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日益清晰。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基本定型。由此可见,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不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之路,也不走部分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性发展之路,而是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求索和创新发展之路。
现代化内涵的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得好、行得稳,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具有系统观念、世界眼光和大国情怀,发展内涵的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为中国人民开辟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既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全新道路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现代化,是具有全面发展观的现代化,是具有人与自然共生格局的现代化,是拥有世界大同情怀的现代化。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已超过14.1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就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序列,中国将以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劳动力市场和消费潜能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和最强劲的动力源,将全面深刻擘画世界现代化的新版图。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以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为推动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扫除了巨大障碍。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全国一盘棋下的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劫富济贫,是在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来共同分享国家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全民富裕、全面富裕。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超高速增长,迅速解决了“经济短缺”问题,国民财富总量获得极大增长,国家综合实力获得极大提升,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深入人心,避免了西方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物质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精神匮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是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肩走”的正确道路。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前车之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格局,通过完善多元共治生态体系和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创新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实施自然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负责制,构建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云治理体系,协力构筑起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美丽中国图景。
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为构建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图景作出重要贡献,它以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取向,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打破了“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魔咒,发展格局呈现出宽广的世界开放性。